top of page

多給小孩自由玩耍的時間 讓他們真正自在


自由遊戲是孩子自發的,自己決定他們想要做甚麼、怎樣做、甚麼時候停下來,不由大人來設定目標、內容。他們完全是遊戲的主導者,而大人只是跟隨者,允許他們自由探索和體驗。類型可以有很多種,包括室內和戶外,如繪畫、著色、角色扮演、看書(不是為了學習)、玩玩具、戶外遊戲場玩、爬樹、玩水等,而被動接收感官刺激的電子遊戲、有固定規則的運動和有結構的課程都不算是自由遊戲。


自由遊戲如何幫助孩子成長?

有許多研究顯示,自由遊戲影響孩子的認知發展、社交技巧和肢體發展。孩子自己主導遊戲方式時,可練習自己做決定、如何在遊戲中滿足自己和別人的需要、如何與其他人協商討論。


自由遊戲也能讓孩子練習調節情緒。家長常擔心孩子玩追趕、奔跑的遊戲會受傷,擔心玩過頭,但其實這種虛構著緊急狀況的遊戲,反而可以幫助練習調節情緒。那種心理緊張又亢奮的情緒,會給大腦額葉刺激,也會自然出現壓抑的能力,因此可磨練孩子的情緒控制能力。另外,他們在自由玩耍時,會依照當時的需求去選擇適合的遊戲,進而調節內在的狀態。例如當天他們在學校和同學相處時不開心,在玩「煮飯仔」時,便想飾演受照顧的角色,這就可間接抒發、補償心理感受;面對學業成績不理想,可能就想藉由挑戰攀爬,發現自己可以挑戰困難、解決問題,而重新肯定自己。


但是很多大人容易不由自主地介入、限制孩子的自由遊戲,喜歡在旁邊指導,說「你應該要先做甚麼,再做甚麼」、「你不要亂玩了」,希望他們做的每一步都是正確無誤的;或是怕孩子發生危險,而時時刻刻提醒他們:「小心一點、注意這邊、要不要喝水......」當孩子投入在遊戲時,這些會表達出父母內在的焦慮,傳達出他們覺得孩子不能犯錯、這樣做是危險的負面訊息,很容易介入孩子的遊戲狀態。父母如果允許小孩自由活動,不會特別評價他們的行為,孩子會感受到父母接納自己而感到安心,給自己信心做出不同嘗試。


因此大人可以如何陪伴孩子自由遊戲?以下有5個建議:


1. 提供遊戲素材,但不給予明確目的

父母有時候讓孩子自由遊戲,可是那裡並沒有適合他們探索的東西,因此可以找一個安全而且有豐富素材的地方,例如沙、水、樹枝,如到公園遊樂場,允許孩子不同的玩法,可以玩遊樂設施,也可以奔跑、躲藏、攀爬、比賽等;如在室內,可以給孩子廣泛的材料,只要材料適合孩子的年齡和階段,好像積木、扮裝工具、藝術材料等,讓他們用來進行任何遊戲、不同改變,發揮更多創意。


2. 放慢腳步,沒做甚麼也沒關係

有些父母喜歡安排孩子的行程,哪個時候到一個遊戲場所,一定要玩些甚麼、做些甚麼,不斷催促他們去玩,反而會打破孩子可以做甚麼的可能性,因為他們經常不是自發性想做事情。在自由遊戲的過程中,有些孩子是需要時間準備和大人的接納,大人應先相信他們,接受他們做甚麼,甚至放空也沒關係。


3. 邀請孩子自己探索,不直接給答案

一些欠缺自由遊戲經驗的孩子可能會問:「今天我們要做甚麼?」大人不妨回答:「你可以自己決定」、「你可以在這裡玩你要玩的東西」,當然他們可能還是會不知所措不知道可以做甚麼,大人可以回答:「你現在還不知道沒關係,你可以再看看」、「我看到這裡有沙,沙摸起來粗粗的,你要不要試試看?」先邀請孩子探索手邊的素材,而不是直接告戲訴他們可以蓋沙城堡,一個明確的答案。孩子受到邀請,自己試試看,就可能出現他們真正想做的事情。


4. 用正面的態度表達你的擔心

自由遊戲不是完全自由和毫無規範,大人仍要確認孩子理解和遵守遊戲的原則,包括不能傷害自己和別人、不能傷害物品,而且當然要保護孩子基本的安全。但是他們可嘗試用正向的方式來傳達訊息,而非否定,如當看到孩子爬很高時,不用馬上說:「你這樣不行,會掉下來」,可以適時提醒他,但仍要表達支持,例如說:「我知道你想爬上去,但是這個高度好像有點高,有沒有其他辦法可以到達你要去的地方?」關鐽是表達擔心的同時,態度上仍表達正面的態度。


5. 與孩子同在

家長雖然不能介入孩子的遊戲,又不能阻擋他們做甚麼,但其實孩子在玩的同時時,也會感覺身旁有沒有家長的陪伴,眼神會飄過來看,希望大人注意他。這時候,家長若適時回應他們的情緒與行為,「嘩,你做了這個東西啊!」就會讓他們感覺自己真的被接納,並且這對增進親子關係的連結很有幫助。


孩子天生就有自由遊戲的本能,可是很多因沒有適合的空間、沒有玩伴、沒有時間,而愈來愈喪失玩遊戲的能力。大人不妨在他們空閒時給他們自由時間,讓他們發揮自主學習,成為真正自在的孩子。
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